长江入海口的南通,三面环水,沃野平畴,北亚热带季风为这片土地带来丰沛雨露与温润气候,滋养出独特的“水果地图”。从百年紫桃的深紫瑰丽到海蜜甜瓜的甘脆爽口,从如东草莓的万亩红云到阳光玫瑰的晶莹剔透,南通的“土特产”水果不仅是天然的馈赠,更凝结着科技赋能的聪明与乡村振兴的脉动。它们以13.9万亩种植面积、近24亿元年产值的产业规模,书写着江海平原的甜蜜篇章。
一、传统名品与新兴瑰宝
海蜜甜瓜堪称南通水果的“科技名片”。海门区农科所潜心培育的“海蜜8号”“海蜜9号”等系列品种,兼具高商品率、高抗病性与高质量的“新三高”特性,荣获江苏省“十大好西甜瓜品种”。其果肉厚实、甘甜如蜜,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如皋紫桃则承载着百年风土基因。这种皮肉皆紫的地方特有品种,富含花色素苷,抗氧化力超越蓝莓,被誉为“花青素之王”。2022年,“新官紫桃”获民族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一株39年母树繁衍出全村八成果园,成为生态种植的活态遗产。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与白玉枇杷等引进品种也在南通落地生金。通州御润农场通过反光膜增色、有机肥改良,种出每公斤120元的高质量葡萄;海门超桐农场嫁接苏州白玉枇杷,实现单日销售额破5万元,彰显品种优化的爆发力。
二、科技栽培与质量升级
技术革新是南通水果“含金量”跃升的核心。在通州润丰果园,黄桃采果期从20天延长至40天,科学管理突破传统瓶颈;海门普民村的猕猴桃基地引入智能分选线与田头冷库,4℃-7℃预冷锁鲜10小时,让鲜果跨越千里仍风味如初。
绿色标准筑牢质量根基。草莓产业推广“避雨繁苗+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链,海门草莓良种覆盖率达98.3%;农药残留监测体系亦同步强化,2024年食品安全抽检显示,南通水果合格率整体优于蔬菜、水产类别,为品牌公信力提供背书。
三、产业振兴与品牌建设
联农带农模式激活乡村造血能力。曾嬿创立的“苏洪鲜食”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6930名农民,在四川、陕西建立订单基地,年营收破亿;如皋紫桃通过“分级定价+专属包装+直播直销”,带动600亩种植区农户日均销售2000斤,抖音店铺商品上架10分钟即售罄。
品牌化与产业链延伸打开市场纵深。“御润”葡萄以商标溢价进军高质量市场,“泉氏水果”成为百果园华东草莓最大供应商,年销额超2亿元;如皋紫桃更借力“直播节”引爆流量,微信搜索量飙升600%,并与盒马鲜生、饮品企业洽谈深加工合作,推动“土特产”向“流行消费品”转型。
四、健壮价格与文化内涵
营养特质构成消费吸引力。紫桃的花色素苷、海蜜甜瓜的维生素C、白扁豆的高蛋白钙铁,形成差异化健壮标签;如东草莓的“红颜”“天使”品种则凭借低热量、高花青素成为都市健壮饮食新宠。
农文旅融合重塑乡土认同。海门廷奎村打造22亩桑葚生态园,结合垂钓、彩虹跑道与CS拓展,年增村收益30万元;如皋新官村以百年紫桃树为IP,进步院落经济与采摘旅游,让“小众桃品”成为游子乡愁的载体,彰显“一颗果实”背后的文化生活力。
五、可持续进步与未来前瞻
产业挑战仍待破解。部分果品面临保鲜瓶颈,如桑葚“不易储存”限制流通半径;农药残留风险亦需警惕,2024年抽检发现个别芒果噻虫胺超标,提示绿色防控需持续深化。
前沿路线已在探索中。曾嬿团队布局“水果+中药”“水果+低碳”的跨界融合,试验农业机器人精准种植;如皋市推广紫桃标准化生产规程,规划通过“适度规模、精品进步”策略,平衡生态承载与经济效益。未来,种质资源库建设(如省农科院对紫桃的抢救性收集)与冷链物流下沉,将成为产业跃升的关键支点。
南通的“土特产”水果,是天然禀赋与人文创新的交响。从海蜜甜瓜的实验室育种到紫桃直播间的流量狂潮,从庭院果树的百年坚守到万亩草莓的现代农场,它们以品种的多样性、科技的渗透性与品牌的辐射力,织就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江海画卷。未来,深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全域冷链网络、拓展“水果+”融合场景,将是这片土地延续“甜蜜事业”的核心命题。当科技之翼托举乡土基因,南通的果香必将飘向更远的远方,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味觉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