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被动攻击的现象 被动攻击的特征与识别方法探讨 被动攻击手段有哪些

在网络安全领域,攻击主要分为主动攻击(Active Attacks)被动攻击(Passive Attacks) 两类。下面内容是两类攻击的定义及典型示例,并明确指出哪些攻击不属于主动攻击:

1. 主动攻击(Active Attacks)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主动破坏体系、篡改数据或干扰服务的攻击行为,其目的是直接影响体系资源的完整性、可用性或诚实性

  • 特点
  • 直接修改数据流或服务情形;
  • 易被检测(如体系异常、服务中断);
  • 破坏性显著。
  • 典型类型
  • 篡改(Modification):非法修改传输中的数据(例如:更改授权指令)。
  • 伪造(Fabrication):冒充合法实体发送虚假数据(例如:伪造身份登录体系)。
  • 拒绝服务(DoS/DDoS):通过流量洪水使服务器瘫痪。
  • 重放攻击(Replay):截获合法数据包后重复发送以欺骗体系。
  • 2. 被动攻击(Passive Attacks)

    被动攻击是指攻击者秘密收集信息而不改变体系情形或数据,其目的是窃取信息而非破坏服务

  • 特点
  • 不修改数据流,仅监听或分析;
  • 隐蔽性强,难以检测;
  • 防御以预防为主(如加密)。
  • 典型类型
  • /监听(Eavesdropping):截获未加密的通信内容(如账号密码)。
  • 流量分析(Traffic Analysis):通过观察通信模式推断敏感信息(如通信频率、数据包大致)。
  • > 不属于主动攻击的典型攻击

    > (监听)和流量分析属于被动攻击,因其不破坏数据或服务,仅通过隐蔽方式收集信息。

    主动攻击 vs. 被动攻击对比

    | 特征 | 主动攻击 | 被动攻击 |

    | 攻击目标 | 破坏数据/服务可用性 | 窃取敏感信息 |

    | 是否修改数据 | 是 | 否 |

    | 检测难度 | 较易(引发体系异常) | 极难(无可见影响) |

    | 防御重点 | 检测与恢复(如入侵检测体系) | 预防(如端到端加密) |

    | 典型示例 | DoS攻击、数据篡改、伪造身份 | 网络监听、流量分析 |

    拓展资料

  • 主动攻击包括:篡改、伪造、拒绝服务、重放攻击等。
  • 被动攻击(非主动攻击)包括:(监听)流量分析,因其仅秘密收集信息而不破坏体系。
  • 在实际防御中,主动攻击需依赖实时监测和响应机制,而被动攻击需通过加密和协议安全设计来预防。若需具体攻击案例的进一步分析,可参考相关网络安全文献或标准(如ISO/IEC 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