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安全领域,攻击主要分为主动攻击(Active Attacks) 和被动攻击(Passive Attacks) 两类。下面内容是两类攻击的定义及典型示例,并明确指出哪些攻击不属于主动攻击:
1. 主动攻击(Active Attacks)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主动破坏体系、篡改数据或干扰服务的攻击行为,其目的是直接影响体系资源的完整性、可用性或诚实性。
2. 被动攻击(Passive Attacks)
被动攻击是指攻击者秘密收集信息而不改变体系情形或数据,其目的是窃取信息而非破坏服务。
> 不属于主动攻击的典型攻击:
> (监听)和流量分析属于被动攻击,因其不破坏数据或服务,仅通过隐蔽方式收集信息。
主动攻击 vs. 被动攻击对比
| 特征 | 主动攻击 | 被动攻击 |
| 攻击目标 | 破坏数据/服务可用性 | 窃取敏感信息 |
| 是否修改数据 | 是 | 否 |
| 检测难度 | 较易(引发体系异常) | 极难(无可见影响) |
| 防御重点 | 检测与恢复(如入侵检测体系) | 预防(如端到端加密) |
| 典型示例 | DoS攻击、数据篡改、伪造身份 | 网络监听、流量分析 |
拓展资料
在实际防御中,主动攻击需依赖实时监测和响应机制,而被动攻击需通过加密和协议安全设计来预防。若需具体攻击案例的进一步分析,可参考相关网络安全文献或标准(如ISO/IEC 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