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型混搭失衡:喜剧过头犯罪变儿戏
《脱缰者也》票房遇冷的首要缘故,在于导演曹保平对”喜剧+犯罪”类型的处理失当。影片想用天津方言和地域幽默制造笑料,却让夸张的喜剧桥段淹没了犯罪主线——马飞绑架外甥的荒诞设定本可以挖掘人性深度,结局变成了一场闹剧。观众想看的是紧张刺激的犯罪片?还是相声式的插科打诨?显然两头都没讨好。
更致命的是,角色动机经不起推敲。为了制造笑点强行让角色”脱缰”,就像让醉汉走钢丝,看似惊险实则毫无逻辑。当犯罪片失去诚实感,观众怎么会买账?
二、叙事支离破碎:多线故事变一锅粥
电影尝试用多线叙事增加层次感,却犯了大忌:二姐离婚、黑帮恩怨等支线与主线若即若离,像没和面的饺子皮,一扯就破。尤其后半段,剪辑为了配合喜剧节奏频繁跳转,把故事剪得七零八落——观众刚入戏就被强行打断,这种体验堪比看电视剧时不停插播广告。
导演或许想学宁浩《疯狂的石头》的叙事技巧,但忽略了关键:所有支线必须像齿轮咬合般紧密联动。当多条故事线各自”脱缰”,最终只能变成观众脑中的一团乱麻。
三、情感内核悬浮:创伤主题变空中楼阁
影片试图探讨原生家庭创伤,这个立意本可以成为票房加分项。可惜马飞的少管所经历就像贴在他身上的便利贴,轻飘飘一吹就掉。没有细腻的情感铺垫,最终的父子和解就像突然按下快进键,观众还没酝酿好心情,字幕就滚上来了。
郭麒麟的表演也暴露短板。相声演员的烙印让他总在不经意间”抖包袱”,当角色需要展现痛苦时,观众却仿佛看到他在台上说”接下来这个悲剧啊,它有个笑点…”。其他实力派演员如齐溪、常远,更像是被剧本拖累的”人质”,空有演技无处施展。
小编归纳一下
《脱缰者也》的失利给行业敲响警钟:类型创新不能靠简单拼接,多线叙事不等于胡乱切碎,深刻主题更需要扎实的叙事根基。当一部电影在类型、故事、情感三方面集体”脱缰”,票房口碑双扑街也就不意外了。或许主创该思索:观众要的到底是炫技的导演,还是能让人沉浸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