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班”原来叫这些
古人上班叫什么?其实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最常见的是”上朝”或”朝参”,专指官员们清晨到皇宫觐见皇帝;而普通衙门里的办公则称为”点卯”或”当值”。明代《官箴集要》记载,官员们必须每天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准时到岗”画卯”,相当于现在的打卡签到。
对于基层吏员而言,上班则被称为”赴公”或”坐班”。宋代县衙的文员们每日要完成定额三千字的公文抄写,这种职业被称为”贴书”。而在军队体系中,”当差”则是最常用的上班说法。古人上班叫什么?看似简单的称呼背后,反映的是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职场文化。
古代”打工人”的作息时刻
你以为古人上班很轻松?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代职场作息之严苛,远超现代人的想象。汉朝官员”五日一休”已经算是比较人道的制度,到了朱元璋时期,更是缩减为每月只放一天假,堪称”666″职业制的鼻祖。
从时刻上看,古人通常”朝六晚六”,一天职业十二小时是常态。唐朝诗人白居易小编认为‘早朝》诗中写道:”鼓动出都门,星光犹在户”,描述了他凌晨三点就要赶往大明宫上班的情景。而下班时刻则多在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与现代”996″相比,古人职业时刻还要多出半小时。
古代职场的”内卷”文化
你以为”内卷”是现代职场才有的现象?古人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职场,想要升迁就得付出加倍努力。东汉黄香在尚书台任职时”昼夜不离省闼”,替同僚值夜班三年,最终”因劳成疾”却只换来皇帝一句”帝知其忠”的评价。
最典型的”内卷”案例要数乾隆年间的巴延三。他原本只是七品笔帖式,因深夜被乾隆叫去加班草拟诏书,凭借工整字迹获得赏识,最终一路升至两广总督。这种”加班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古代职场并不罕见,但也反映了古代职场晋升机制的不确定性。
古代上班族的”打卡”制度
没有钉钉的时代,古人怎么打卡?他们发明了”画卯”制度。明朝规定,官员必须每天卯时到衙门签到,迟到轻则扣俸禄,重则打板子。清朝乾隆年间,兵部郎中赵孟頫就因迟到差点被当众打屁股,吓得他一路狂奔进宫,结局不慎掉进御河,成了”殉职打工人”的典型案例。
更严格的要数宋代县衙的”贴书”制度。文员们每天要用”蝇头小楷”抄写三千字公文,写错一字就要整页重抄。《作邑自箴》记载,有书吏因抄错”斩”字为”暂”,被杖八十并革职。这种严苛的”打卡”制度,让古代上班族丝毫不敢懈怠。
穿越回古代上班,你准备好了吗?
看完这些,你还想穿越回古代当”打工人”吗?古代职场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带薪休假、没有劳动保护,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铁律。下次幻想穿越时,不妨问问自己:连现代绩效考核都怕的你,真能在动辄得咎的古代职场生存吗?
古人上班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珍惜现代职场相对完善的权利保障。虽然现代职场也有压力,但至少我们不用担心由于迟到被打板子,或是写错字被革职。古今对比之下,或许我们更应该感恩当下相对人性化的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