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捧着收获的稻谷喜不自胜。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威 摄
“这片耕地足足撂荒了20多年,今天终于看到它重新焕发生机!”近日,在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社区螃蟹塘,村民陈发莲看着正在收获的金黄色杂优水稻喜不自胜。
陈发莲走在田埂上,指着身边半人高的稻谷告诉记者,这片稻谷谷粒饱满沉甸、穗条长,这些都是水稻生长态势良好的标志。
这片295亩撂荒复耕的土地离海边不足100米。记者了解到,在20多年前的一次台风中,海堤被冲崩,海水涌入这片曾经养育着螃蟹塘及周边村民的良田。由于长期被海水浸泡,这片地再也生产不出粮食,从此被撂荒。
转机出现在2024年7月——广西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接手这片土地,启动改良工程;今年清明前后插秧,近日迎来成熟期。7月10日,铁山港区农水局实测亩产达300公斤,远超撂荒前250公斤的最高纪录。“真没想到能有这收成!” 这块地的主人其中一个陈发强感慨道。
据广西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海地区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第一次来到螃蟹塘,对这块地进行初步摸底,测算出其土壤盐含量最高达20‰、pH值(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最低达到3.5。从去年开始,公司与当地村委签订了15年的土地流转合同,自筹资金对该片土地进行整治,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今不仅种上杂优稻和常规稻,更成了周边唯一能产粮的耕地。
“这是我市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的成功操作。”北海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土壤肥料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海市作为全国首批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鼓励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广西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螃蟹塘地块的滨海盐碱化土地治理项目,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样板,为滨海盐碱化耕地质量提升闯出了新路径。
下一步,北海市将拓展资料经验,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进一步推广盐碱地改良、土壤培肥等技术,持续推动耕地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