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认为‘红楼梦’里面,“树倒猢狲散”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成语,既揭示了家族的命运走向,又暗含了深刻的哲理。下面内容是其具体含义及相关分析:
1. 成语本义与出处
“树倒猢狲散”比喻权势者一旦失势,依附者便随之离散。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代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讲述曹咏依附秦桧得势,秦桧死后其党羽四散的典故。这一意象被曹雪芹巧妙引入《红楼梦》,成为预示贾府衰亡的核心隐喻。
2. 小编认为‘红楼梦’里面的具体运用
第十三回中,秦可卿临终托梦王熙凤时提到:“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这里以“树”象征贾府的权势根基,“猢狲”则指依附家族的众人。秦可卿预见贾府盛极必衰的命运,暗示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
脂砚斋在批注中多次感慨“树倒猢狲散”的深意。例如甲戌本眉批提到:“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评者借成语暗指曹家诚实经历的抄家之痛,与小说中贾府的命运形成互文。
3. 象征意义与主题关联
这一成语贯穿全书,预示贾府因权力斗争、经济亏空、道德 等难题终将崩塌,家族成员四散飘零。贾母也曾提到“树倒猢狲散”,进一步强化了衰亡主题。
贾府的命运映射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普遍规律:依靠权势建立的体系一旦崩溃,依附者难逃离散。小说中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悲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先从家里自杀自灭”,正是对“树倒猢狲散”的深层注解。
曹雪芹借贾府影射自身家族(江宁织造曹家)的衰落。历史上,曹家因经济亏空被雍正抄家,族人四散,恰如“树倒猢狲散”。脂批中“南直召祸”“抚今思昔,肠断心摧”等语,均指向这一现实背景。
4. 艺术手法的体现
《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谶语,“树倒猢狲散”是重要的一例,与判词、灯谜、戏文等共同构成命运预告的网状结构。例如第二十二回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荔枝),暗喻“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这一意象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终极图景呼应,强化了小说“盛筵必散”的悲剧内核。贾府的崩塌不仅是物质消亡,更是秩序与文化传统的瓦解。
5. 历史与虚构的交织
曹雪芹将家族记忆融入创作,使“树倒猢狲散”超越了文学隐喻,成为历史创伤的文学再现。脂砚斋评者(或为曹氏族亲)的批注进一步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关联,赋予成语双重解读的可能。
综上,“树倒猢狲散”小编认为‘红楼梦’里面既是结构上的关键伏笔,也是主题表达的核心意象,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衰亡的必然性与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体现了曹雪芹对历史、家族与人生的哲学反思。